王明華和他拍攝的巡護員穿越河流的照片“堅強的信念”
為什么沒有想象中的登山包、沖鋒衣?裹成一卷的油布有何用途?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在成都舉行的2020第二屆四川“最美巡護員”評選活動啟動儀式暨“尋找最美春天”巡護員攝影作品評選活動頒獎儀式上,一眾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照片中,一張巡護員穿越河流的照片顯得有些特別。
該作品名為“堅強的信念”,作者是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9歲的藏族巡護員王明華。他的微信名“曾經(jīng)的亞歸”,“亞歸”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野牛。對于“亞歸”而言,照片里藏著他25年的青春。
從野外巡護偶遇兩次大熊貓,到參與救助大熊貓近30次;從和羚牛互相嚇一跳,幾秒鐘上樹,到擔憂巡護隊伍新鮮血液不足,再到扎營休息前野外不聊家人的慣例……來聽聽巡護員講述風景背后不為人知的那些故事。
野外裝備
每人負重四五十斤 油布、迷彩服更實用
“照片應該是2018年拍的。”寬厚的身板,黝黑的皮膚,低沉到有些沙啞的聲音,王明華摳了摳腦袋回憶說,當時正在進行一個大熊貓生態(tài)監(jiān)測工作。照片中的河流位于四川雅安寶興縣的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的鄧池溝,而該處正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貓的發(fā)現(xiàn)地。照片中有5個人正在過一條及膝深的河流。“水不深,但很急,一般腰以上才會牽繩。”
王明華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鄧池溝30多公里長,海拔從1500米到4200米不等。而野外行走一個星期,像那樣的涉水過河幾十次到上百次都是家常便飯。涉水過河的5人,有人背著迷彩包,有人背著裹成一卷的油布,走在最前面的人用繩子把一個紙箱綁在了背上。
為什么沒有想象中的登山包、沖鋒衣?油布是什么用途?王明華說,登山包、沖鋒衣對于他們不一定實用,之前也試過,在一個星期的物資面前,容量略顯不足;穿越竹林的時候,登山包和沖鋒衣也容易被劃破,當然價格貴也是原因之一。“迷彩包、高幫膠鞋最實用,有些河水都到胸口了,再好的防水登山靴也經(jīng)不起長期泡在水里”,當然他們還有一些土辦法:長褲內穿著及膝高的布襪子,膝蓋位置綁上一圈繩子,抵御螞蟥等。
至于油布,下雨天是他們遮風避雨的港灣。“帳篷、食物、炊具以及檢測設備等,每個人剛進去的時候,差不多都背了四五十斤東西。”王明華表示,食物主要以臘肉、土豆、蓮花白為主,有時候也會摘點菌子野菜。動火煮這些東西僅限于每天傍晚5點天快黑前,選好地方扎好營后。午飯一般就著河水、溪水吃點面包餅干,10分鐘左右吃完就繼續(xù)趕路。“遇上下雨天,油布往空中一鋪開,臨時客廳就有了,生火煮飯,烤干衣服身體就靠它了。”
25年巡護
只見過兩次大熊貓
睡前規(guī)定每人講個笑話
今年49歲的王明華巡山護林已有25個年頭。“最開始當兵回來想著能就業(yè)就行,但時間一長,真的舍不得離開”,王明華一路走來,“冬天早上7點起床收拾,8點基本天亮就出發(fā),夏天早一個小時左右。”王明華介紹說,晚上9點左右基本就睡了。而在睡之前大家也會聊聊天,“野外不聊家人,會規(guī)定每個人都要講個笑話,聊些高興的”,再喝點小酒暖暖身子就睡了。然而最怕的就是人少,聊到最后找不到話說。
大自然也并非總是以沉默回應這群人。“在野外巡護看到大熊貓有點像中獎,進了竹林的它們就像入水的魚一樣”,25年野外巡護,王明華只見過兩次大熊貓,一次一只在樹上曬太陽,還有一次一只剛好走出竹林。而更多時候只聞其聲不見其“貓”。
偶遇難尋,但王明華前前后后參與了近30次大熊貓救助,“每次看到它們健康地回去,都很有成就感。”
除了兩次驚喜,王明華也曾遭遇“驚嚇”。“當時我們在樹上待了一二十分鐘,那群羚牛才走”,當時他們剛出竹林,就遭遇一群羚牛,被嚇了一跳,立即上樹。而他們的突然出現(xiàn)也嚇了羚牛群一跳,“一下子就沖過來了。”王明華笑著說,當時還年輕,上樹也就幾秒鐘的事,想想還是有點后怕。
“與世隔絕”
長時間用不了手機
30歲以下巡護員只有3人
平時上班巡山護林,周末休息時,王明華還是會拿起相機去爬山拍照,“上班有事做,休息的時候拍得更盡興”。之前,王明華一年大概會在山里待上半年多,現(xiàn)在一年大概4個月。他所指的待在山里是指深入保護區(qū)內部的原始森林,手機在里面也沒有信號,一次需要待上幾天。除了這種遠程巡護,平常他們則在保護區(qū)的邊緣進行日常巡護,包括守一些出入口等,當天都能返回站點。
“有時候一個月也見不到一面。”王明華有一個13歲的女兒,暑假是一年之中他們?yōu)閿?shù)不多的見面機會。“她也想進山,但只想看大熊貓。”每次見面王明華的話不多,更多是拿拍的照片給女兒看,她也很喜歡。
說到照片,王明華的眼神一亮,拿出手機展示了今年過年前后剛拍攝的一些照片。“這個是寶興縣第一次拍的白尾海雕,這是世界上最小的貓頭鷹姬鸮……”隨著手機里的一張張照片劃過,王明華說起的“看了照片心情都不一樣了”,變成了切實體驗。
然而現(xiàn)實并非只有風景,每個月兩千多塊的工資,野外長時間用不了手機的孤寂,讓這份工作多少有些“與世隔絕”。王明華介紹說,現(xiàn)在保護區(qū)一共有40多個巡護員,最大的55歲,30歲以下的只有3個。
王明華第一次說起了擔憂。“每年進山,上一年走過的路基本都沒有了,有時候漲水沖毀了,需要手腳并用攀巖繞行,能順著動物的腳印走反而好走。”巡護員走過的路可以說是沒人走過的路。接力棒交給誰答案未知,但他們的故事已然像那些大自然中絕美的瞬間,長久地留在了大家的腦海中。( 葉燕 林聰 圖片由阿拉善SEE四川項目中心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