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初秋細雨中,“錦水映月”中秋詩會在成都拉開帷幕。詩會由四川省詩歌學會主辦。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四川詩人楊牧,《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四川省詩歌學會會長曹紀祖,詩人向以鮮等藝術家和社會各界代表出席詩會,并和大家交流了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痛點,以及詩歌和詩會的意義。
這是四川詩歌學會在疫情緩解后第一次舉辦詩會活動。76歲的楊牧表示,在持續(xù)大半年的疫情以后,詩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聚的機會,“它(詩會)能證明我們大家都還活著,不但活著,而且活在詩歌當中。”
四川詩人楊牧在中秋詩會上發(fā)言
人人爭搶著說話的地方 沒有詩
“他端著個酒杯問,明月幾時有?明明他知道天上什么都沒有,他還要問天上有沒有宮闕?”詩人楊牧一開場就坦率地說,“詩這東西,就是沒話找話”。但正是這出乎意料的對答,體現(xiàn)出詩人蘇軾別具一格的想象力,而“人人都爭著搶著說話的地方,沒有詩。”
楊牧表示,詩就是說廢話的藝術,是走彎路的藝術。他建議詩人們,“盡量不要往人多的地方找,盡量不要說太有用的話和太正確的話,說點你自己想說的,心里想說的廢話。“
四川詩歌學會副會長、詩人向以鮮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對現(xiàn)代詩和詩歌格律的見解。向以鮮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但凡提到背誦詩歌,頭腦中就只有古典詩歌,“尤其是唐詩”。向以鮮覺得,這正是因為古典詩歌具備活潑的節(jié)奏和音樂性,易于誦記。
向以鮮認為好的現(xiàn)代詩應該具備幾個元素。首先應該是“清晰”的,“我特別反對那種云里霧里的寫作,他(詩人)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什么東西”,然后又被評論家過度解讀,最后令其完全脫離了真實生活;其次,向以鮮表示現(xiàn)代詩應該是鮮活的,“要能夠聽到血液的跳動”;第三,現(xiàn)代詩應該有介入性,不能做“一個活在云里的詩人”,對于時代,民族,國家的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點都不關心;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向以鮮表示,好的詩歌應該有節(jié)奏感,這個才是詩歌其他文體區(qū)別開的終極因素。
“詩歌的這種節(jié)奏是詩歌得以成立的一個胎記。而且我覺得做為一個漢語(詩人)應該是很幸運的,因為漢語本身它就天然的富有節(jié)奏和音樂性。每一個漢字它里面還有對稱(韻)。我覺得它和表音文字比較起來,更能夠煥發(fā)人們內(nèi)心中的一種節(jié)奏。”向以鮮說,“中國文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一個就是語言漢字,再一個就是由這種語言而產(chǎn)生的詩歌。我們的中國文化要和世界最好的文化最精粹的文化去比美的話,我覺得只有這兩個東西,就是文字和詩歌。”
用詩歌來與黑暗抗爭
此次活動由四川省詩歌學會主辦,四川省文聯(lián)《現(xiàn)代藝術》雜志社、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xié)會協(xié)辦。活動得到《星星》詩刊與“天姿囯樂”團的大力支持。活動邀請到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牧,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四川省詩歌學會會長曹紀祖,以及向以鮮、李自國、干海兵、蒲小林、金指尖、徐建成、熊游坤、茶心、李銑、甘汶靈,和蒲秀政、唐文婷、童劍、姚明達、徐杰、楊濤、無言、馮耀等五十多位詩人。
此次詩會分望月、思鄉(xiāng)等幾個部分,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詩進行現(xiàn)場朗誦。四川詩歌學會會長曹紀祖表示,此次中秋詩會的一大亮點就是希望以雅集的形式,呈現(xiàn)現(xiàn)代詩,“我不想搞一個呆板的詩會,(所以)借鑒傳統(tǒng)文化因素,又具有新文化的形態(tài),來到這里的不僅是寫詩的人,還有各界人士,這就是小雅集大文化。”
由于年紀的因素,楊牧近年很少參加活動,但他表示這個中秋詩會他”一定要來“,因為這個活動除了紀念中秋這個意義之外,在持續(xù)大半年的緊張疫情緩解之后,詩會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老朋友相聚的理由,“(詩會)它至少證明我們大家都還活著,不但活著,我們還活在詩當中。”
《星星》詩刊總編龔學敏也表示,此次活動他排除萬難也要來參加,原因之一就是,“今年我們都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我們這個國家也好,全人類也好,包括詩歌也好,(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龔學敏表示,在當下這個發(fā)生深刻巨變的時期,每個人都身處其中,受到了影響,能夠溫暖內(nèi)心的東西不多,更需要“真誠一點,去擁抱詩歌。”
“讓詩歌來影響我們的生活,用詩歌的力量來抗拒這個世界的一些(負面因素),包括病毒,包括戰(zhàn)爭,包括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不友好的東西。我認為越是這個時代,(詩歌)越重要,所謂的后疫情時代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詩歌)那種溫暖。”(封面新聞 何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