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去遠方,美景就在樂陽橋。站在田間一眼望去,樂陽橋村美不勝收:大片成熟的水稻一覽無余,格桑花一簇簇開滿兩旁鄉(xiāng)間道路,三兩只白鷺偶爾逗留水塘,往來耕作的村民怡然自得……一副新時代美麗鄉(xiāng)村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去年提灌站建起來了,村上不缺水了!”樂陽橋村第一書記鄧俊用短短幾個字表達了他對樂陽橋村深厚的感情,這里的每一個變化都是他發(fā)自內心的欣喜和期盼。他說,資陽市稅務局積極向有關部門為樂陽橋村爭取了大筆資金,用于村提灌站的修建,建成之后為農田灌溉取水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今年是鄧俊在樂陽橋村的第四個年頭。和他一起的還有駐村工作隊隊員張學隆、李澤彬,兩人已過不惑之年,頭上的斑斑白發(fā)描繪著滄桑歲月。走在樂陽橋村干凈的村道上,太陽當頭照下來,陽光落在他們黝黑的臉上,他們是真真正正地背靠大山、面朝黃土,奔波在為民謀幸福的路途中,并深深地和這片土地融為了一體,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樂陽橋村的發(fā)展和村民們的幸福一直是駐村干部們心中所系、工作所往。
在村子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產業(yè)當屬基圍蝦養(yǎng)殖。兩年前,3名大學生來到村里,發(fā)現(xiàn)這里優(yōu)良的水質非常適合基圍蝦養(yǎng)殖,于是就風風火火地張羅起養(yǎng)殖事業(yè)。剛開始時,水、電、土地等都是他們面臨的難題,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了解后,走家串戶跟農戶做工作,和供電部門、國土部門協(xié)調溝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配合下,占地達110余畝的蝦塘順利落成。
如今,成片的蝦塘就錯落在蒙溪河畔,每個碧綠的塘子都泛著太陽灑下的點點金光,就在這些平靜的水面下,成千上萬只活蹦亂跳的基圍蝦正在成長。“今年又能大豐收!”站在蝦塘邊,幾名駐村工作隊隊員十分激動。鄧俊說,村上入股之后,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8000元分紅收入,除此之外,基圍蝦養(yǎng)殖還能給村民們提供一些工作機會,蝦塘的土地租金也給村民們帶來了額外收益。
此時,在樂陽橋村的另一邊,退伍軍人陳大爺站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兩層樓房前,笑得合不攏嘴,而4年前,他還住在搖搖欲墜的泥坯房里。
得益于國家到戶產業(yè)資金政策的扶持,農戶飼養(yǎng)家禽可以實現(xiàn)投入最小化。在陳大爺家后院坡地用竹籬搭建的圍欄里,撲騰著成群的雞鴨。 “我一大把年紀了能養(yǎng)成百只家禽,一個是投入小,二個是養(yǎng)殖技術過硬。尤其是我的跑山雞,無病害產量穩(wěn)定,加上肉質板實,在駐村干部們的幫助下吸引了不少成都、重慶的商販來購買,一年也能賣幾萬塊呢!”看著悠閑覓食的雞群,這位73歲的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滿足的笑容。
泥土危房搖搖欲墜、基礎設施落后、農作物種植不成規(guī)模、缺少產業(yè)收入微薄……5年前的樂陽橋村與現(xiàn)在的樂陽橋村相比,有著天壤之別。“那時,這個小小的村子,有近500貧困人口。”鄧俊說。
自2016年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幾任第一書記前赴后繼、以身作則,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干部們同德一心、不辭辛勞,他們和整個樂陽橋村的群眾們血脈相連、同舟共濟,在扶貧的路上乘風破浪,無私奉獻。改造廁所、修繕危屋、搭建天然氣管道、解決用水用電問題,改善了人居環(huán)境;一條條硬化道路阡陌縱橫,一盞盞太陽能照明燈仿佛點點星光。在樂陽橋村,小米辣、二荊條、桑樹、大豆等經濟農作物比比皆是,500多畝的雜柑碩果累累,60余畝集體水稻稻穗沉沉。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一年又一年的付出,一年又一年的堅守,這個小山村如今已煥發(fā)新生。2020年,樂陽橋村160余戶貧困家庭全部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如今,全村人均收入已增長至近7800元,各項收入超過100萬元,帶動周邊近100戶村民增收近2000元,集體經濟總收入更是高達9萬元。該村還接連榮獲“市級四好村”、“省級四好村”稱號,村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更是有質的飛躍。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樂陽橋村將繼續(x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有機銜接,讓鄉(xiāng)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鄧俊信心滿滿地說。
夕陽西下,倦鳥歸飛。趁著晚霞,成捆的水稻在一句句號子聲中被裝上卡車,成堆的花生玉米經過午后太陽的晾曬留有余溫,各類家禽正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往圈舍走去,樂陽橋村的一天就在這煙火氣中結束。(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