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筆者沿著川藏線318國道一路向西,車窗外的群山層巒疊嶂,連綿不絕。隨著海拔升高,一座仿若坐落云端的山峰躍入眼簾。
此時,在高原天路旁的一座迷彩小屋前,站滿了游客。空軍某雷達站一級軍士長楊小龍正提著暖瓶,逐一為游客的保溫杯添加開水。
“在高原,一杯熱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楊小龍告訴筆者,雷達站駐地海拔4780米,方圓百里幾乎沒有人煙。每到風雪天氣,經(jīng)常會有過路群眾上門求助,一杯熱水不僅能幫大家暖身子,還能緩解高原反應。
筆者看到在不遠處的展板上,幾張老照片訴說著茶水站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初的川藏線上,人煙稀少,過路司機不僅吃不上熱飯,有時連口熱水都喝不上。為此,該雷達站時任指導員劉寶森帶領官兵搭起簡易小木棚。有車輛經(jīng)過時,值班官兵就高高舉起暖瓶,示意司機停車喝水。
20多年前楊小龍來到這里時,小木棚變成了彩鋼板房,但因為沒有抽水設備,為保障茶水站的用水,官兵經(jīng)常到山下鑿冰,再把冰塊背到站里化開燒水,一去一回要兩個多小時。
有一年冬天,受持續(xù)降雪影響,國道上堵了幾十公里長的車輛。該站官兵分成幾個小組,有的下山鑿冰取水,有的在茶水站前架鍋起灶,為被困群眾燒水做飯。
“抽水設備和儲水池建成后,用水問題得到了解決,茶水站也更加忙碌了。”楊小龍接著說,近年來,隨著多條隧道通車,大幅縮短了進藏時間。如今的川藏公路成為聞名全國的“網(wǎng)紅大道”,每年都有眾多游客從此經(jīng)過。他們遭遇汽車拋錨、給養(yǎng)不足、交通事故時,茶水站就變成了給養(yǎng)站、救助站、維修站。
去年底,一對夫妻深夜來到茶水站,當時懷有身孕的妻子出現(xiàn)嚴重高原反應。衛(wèi)生員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直到這位孕婦癥狀得以緩解。第二天早晨,夫妻二人離開前,在床頭留下一張紙條:“在高原的深夜,我們的心是溫暖的,感謝解放軍為我們做的一切。”
今年4月的一天,高原突降大雪,大量游客滯留在營區(qū)門口,官兵迅速出動,一邊供應開水,一邊疏導交通。官兵還冒著大雪鉆進車底,為20余臺車輛安裝防滑鏈。
“茶水站的水,比蜜都甜!”在茶水站補充開水,是貨車司機張偉的習慣。去年冬天的一個深夜,他的貨車在距茶水站5公里處拋錨,還遇到了暴風雪。張偉和徒弟凍得瑟瑟發(fā)抖,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茶水站求助。官兵當即找來被子、端來火爐,又倒上兩杯熱騰騰的開水,直到看著師徒二人慢慢緩過勁來,才松了一口氣。
“茶水站的存在,就是為了方便群眾。”該部教導員劉強說,這些年來,官兵平均每年送水5000余人次,贈送干糧800余人次,協(xié)助維修拋錨車輛300余車次。該站連續(xù)多年被評為先進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多次被軍地評為“學雷鋒先進集體”。
30多年來,該雷達站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務人民的傳統(tǒng)一直在延續(xù)。如今,茶水站已成為川藏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新時代的愛民故事仍在高原不斷續(xù)寫。(青山)